山东:以循环经济突破发展“天花板”
本报记者 马会 “山东省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头,能源资源消耗也在前头。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触及生态、资源、能源的‘天花板’,如果沿用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发展空间必然受到强烈约束。”山东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主任刘旭聪近日表示,只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瓶颈制约,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山东省循环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将基本建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初步建立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循环经济理念和绿色消费模式基本普及,达到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 “由大到强”和“走在前列”的科学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既能降低消耗,有利于实现减污染排放、减能源消耗、减资源浪费“三减”,又能派生出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是降成本、增供给的有效途径,是“眼睛向内”挖潜的有效方式,应对经济下行、度过转型攻坚期的现实选择。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山东省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处处长史佩钊分析称,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山东省产业门类齐全,大工业、大农业、大服务业的特点突出,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产业基础。三是随着标杆企业示范、外部环境倒逼、政策激励扶持的力度加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四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为循环经济创造出更多发展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山东省实现‘由大到强’和‘走在前列’的科学路径。”刘旭聪说,山东省顺利完成了第一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任务,省、青岛市及14个试点单位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的验收。目前已形成了由44个国家级、259个省级试点示范组成的,企业带动行业、行业带动区域、区域带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循环经济:企业“第二生产线” 山东省企业的大量实例说明,循环经济已演变为一种基本经济形态,普遍存在于企业之中,大企业能做好,小企业也可以有所作为,循环经济已成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帮助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源,成为了企业“第二生产线”。在不少企业循环中,资源综合利用部分,已占到了其销售收入的三成到五成,甚至更多。比如,双塔食品公司在行业内首创“1+10”全封闭循环生产模式,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变废为宝。潍坊特钢公司投资10亿多元,建立智慧工业节能平台,打造内部循环经济圈,变投入性污染治理为资源化循环利用,年节约标准煤1万多吨,利用熔渣生产的保温材料附加值高,去年实现利税3亿多元,同比增长26%,有四成利润来自循环经济。 据对30多家企业调查显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增加新产品5种以上。这充分说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让“放错位置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而且调整了产业、企业、产品结构,使一个产品变多个产品,一个车间变多个车间,一个企业变多个企业,培育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循环经济真正成为了企业“第二条生产线”。 据了解,山东省将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确保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统计报送制度,确定统计对象,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准确。同时,加强对工信部废钢铁、废轮胎、废塑料、再生铝、废矿物油等已公告企业的监督管理。 据刘旭聪透露,下一步,将着力推进山东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信息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今年山东省将适时组织召开“410”(10个园区、10县市、10个城市矿产试点、10个再制造试点)经验交流会,总结试点示范建设中出现的优秀经验做法,在全省予以推广学习。